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嘉峪关  >  嘉峪关

治水管水 惠民强市——嘉峪关市水利开发建设成就瞩目

 2019/02/15/ 12:05 来源:嘉峪关日报

  治水管水 惠民强市 

  ——我市水利开发建设成就瞩目

  本报记者 朱玲

  水润雄关造福祉,源头活水惠万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开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绿为基、以水为脉、以文为魂”的理念,以大手笔的水利建设、大气魄的管理保护,扮靓了城市,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赢得了“湖光山色、戈壁明珠”的美誉。

  水项目建设 城市发展有保障

  我市始终坚持水利改革发展、水利项目建设优先原则,扎实推进城市生态水系建设,先后实施了讨赖河嘉峪关市区段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讨赖河生态治理、龙王滩遗址湿地保护工程、双泉水库、南市区“两湖一河”供水工程等多项重点水利项目,进一步优化了水资源配置,实现了水利工程提质增效。

  同时,投资1.24亿元实施了最大规模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共发展高效节水面积9.65万亩,基本实现农业生产节水化,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极大地缓解了我市工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矛盾。

  水生态治理 绿色发展有支撑

  巧用水资源,做活水文章。我市坚持把方便群众、服务群众、营造和谐家园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城市建设到哪里,就把水引到那里。就近建水利、造湖泊,就近搞绿化、建公园,让活水清绿走进街道、走进庭院,先后建成了迎宾湖、东湖、讨赖河生态园、明珠文化生态园等15座大型水利生态公园,建成110多处公共绿地,人均公园面积和水域面积达到39平方米和28平方米,凸显了“水在城中、城在水边”和“隔窗能观景、出门便游园”的城市特色,先后荣获“甘肃省园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殊荣。

  针对全社会用水需求逐年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我市通过蓄水、引水、中水利用、防渗等节水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通过修建人工湖,将自流的地表水汇集起来,形成了700万立方米的蓄水能力,实现了淡季蓄水、旺季用水。城市公园绿地采用滴灌、微喷、中喷等节水方式,大力推广保水防渗技术,节水灌溉面积达到80%以上,节水率达到50%以上。

  作为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点,我市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和水源涵养,通过实施风沙治理、退牧还湖等措施,新城草湖水面不断扩大,自然生态系统全面恢复,在净化水体、调节气候和稳定区域生态系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水安全防治 润泽民生有实效

  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成为我市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把管好水资源放在核心位置,为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水污染严重的问题,我市在2013年成立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方案,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三条红线”管控目标责任,建立和完善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体系,接受了国家和省政府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考核组的考核,近年来我市考核结果均被评为良好等级。

  从2014年开始,历时3年建设,我市投资4.1亿元实施了嘉峪关市饮用水源地迁建工程。该项目迁建水源井47眼,等水量置换异地新建水源井61眼,新建泵房61座,新建总库容325万立方米应急备用水库一座,保障了全市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成为全省最早有第二水源地的市州。为改善渠道通水和行洪能力,保障汛期安全渡汛,先后实施了文殊镇文殊沙河治理项目、文殊镇钟家沙河治理工程、讨赖河嘉峪关市安远沟村至嘉酒分界线段河道治理工程和南干二支渠嘉峪关段改建工程等。

  全面推进河湖长制 水利改革有创新

  我市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积极构建“管理、治理、保护”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实行了市、镇、村三级河长制,特别是为了保护好明珠生态园、讨赖河生态园、迎宾湖水库这些城市名片,审时度势、超前定位,给遍布境内的15座水库全部确定湖长,实现了水资源从河到湖的无缝隙保护,形成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湖长制”。这一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走在了前面,是嘉峪关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的一大亮点。

  与此同时,我市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域全城无垃圾创建工作,积极开展了河湖采砂、河湖清洁、入河排污口、水库垃圾围坝等四项专项整治行动,保持了河道、湖泊水环境的常态整洁美观。先后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在农业水价改革上,建立了阶梯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等制度,特别是通过水权交易制度,将农业灌溉节约水量转让大中型企业使用,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