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嘉峪关  >  嘉峪关新闻

43名社区人员与一个“40岁的孩子”

 2019/07/02/ 17:07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高慧霞 通讯员周丽梅

工作人员照顾郑刚

  每天饭点时,在嘉峪关市长城区大众社区门口,都能看见一个40多岁的男子,见到社区工作人员,他都会拉着她们的衣角,怯生生地嘟囔着“姐姐,姐姐,我要吃饭!”这名男子叫郑刚,今年40岁,是一位三级智障残疾人。

  “40岁孩子”遭遇生活难题

  郑刚一出生就是智障,多年前,母亲去世,留下郑刚和父亲相依为命,4年前,父亲不幸瘫痪卧床不起,所幸父亲有退休工资,用退休工资请了一个保姆照顾父子二人生活。不幸的是2018年5月,郑刚的父亲也撒手人寰,留下郑刚一人孤苦无依。这个虽然已经40岁,但智商仅相当于五六岁孩子的郑刚,从来没出过门,吃饭不知饥饱,不认识钱,不会买东西,他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父亲的去世,让懵懂的郑刚更加茫然无措,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眼睛呆呆地望着窗外。

  他开始从外面捡垃圾,旧衣服、破床单、过期食品……他见到就捡,捡完就堆在家里,两室一厅的房子让他堆成了垃圾山。他胡乱地穿着捡来的花花绿绿的衣服,看起来男不男女不女;他常常自言自语,没有谁能听懂他到底在说什么。

  43个工作人员就是他的亲人

  社区党委书记杨德东沉重地对社区工作人员说,“郑刚的父亲去世了,我们43个工作人员就是他的亲人,他的事,我们不管,谁管?”郑刚父亲过世后,仅留下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每月低保金下来,社区就安排刘慧芳、孙郁勃两名工作人员帮他保管这笔钱,照顾他的一日三餐,并把每一笔花费都拿小本记下来。自此,刘慧芳、孙郁勃两人在正常的工作之外,多了一项“买饭”“陪吃”业务。她们早上提前上班,领着郑刚去附近餐馆吃饭,中午和晚上推迟下班,等郑刚吃完,她们才能回家做饭。她们带郑刚吃小笼包、吃牛肉面,吃饺子,每天换着花样吃。

  郑刚的事成了社区的大事,谁的工作不忙就会去郑刚家看看。一天,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郭立军带着几名工作人员到郑刚家走访,一进门,郭立军等人大吃一惊,几天不见,郑刚家的两间卧室和走廊里堆满了捡来的垃圾,客厅地上堆着一床破棉被,郭立军马上给家政服务公司打电话。经过一天的整理清洗,郑刚家才终于像个家的样子了。看着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屋子,郑刚高兴得手舞足蹈。郭立军告诉他:“有什么事,找社区,社区人员就是你的家人,”郑刚兴奋地连连点头。

  在工作人员细心的照料下,郑刚逐渐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性格也越来越开朗。“姐姐,我要吃烤鸭!”,汪前英就带着他买烤鸭;“姐姐,我要洗澡!”,汪前英就让自己老公陪着他去洗澡;“姐姐,我想看电影!”,汪前英就托朋友与东方百盛横店影城负责人联系,带着郑刚免费看了人生第一场电影;“姐姐,我想逛商场!”汪前英就带他去东方百盛,从未坐过电梯的郑刚,在汪前英的协助下,坐了一遍又一遍,他兴奋得像个孩子了。

  “这孩子想吃油条”“这孩子家里需要收拾一下”“这孩子这几天感冒了,带着他买点药去”……40岁的郑刚,在社区人员眼中是个孩子,是大家共同的“弟弟”。

  “40岁孩子”入住福利院

  虽然大家对郑刚这个“孩子”尽心尽力的照顾,但郑刚没有监护人,社区人员又都有自己的工作。为此,社区在网上发布合租信息,只要愿意和郑刚住在一起,郑刚家房子免费租住,倒是有外来打工人员咨询,但是得知要和一个智障人员生活在一起,便没了下文。

  社区召开会议商议郑刚的生活问题,大家希望福利部门能够接收郑刚,给他一个稳定的生活。但是进养老院,郑刚年龄不够;进儿童福利院,郑刚年龄太大;进社会福利院,郑刚属三级智障残疾,只有达到一、二级才符合福利院接收条件,社区考虑用“以房养老”的方式,把郑刚家的房子出租或是卖掉,用以支付其在福利部门的生活费用,但这种方式在嘉峪关史无前例。况且,郑刚家的房子在其爷爷名下,其爷爷早已过世,如果出售,过户还是个问题。

  社区党委书记杨德东同社区党委班子成员一起协商,向市民政部门申请让郑刚入住社会福利院等收容场所,希望能够尽最大的努力为他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让他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终于,今年社区接到了同意郑刚入住福利院的好消息。社区工作人员连忙领着郑刚为他购买了被褥、随身换洗的衣服、洗漱用品等等。得知这个消息后,郑刚欣喜若狂,但在聊天过程中他哭了,说想爸爸妈妈了,听着让人难受。

  近日郑刚在社区人员的陪同下带着行李离开了家。看着郑刚离开的背影,大家纷纷流下了不舍的泪水。但内心是替郑刚高兴的,因为他的生活有了着落,大家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高慧霞 通讯员周丽梅文/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