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嘉峪关  >  嘉峪关

嘉峪关市文殊镇石桥村种梨大户谢永祥的美“梨”人生

 2021/06/09/ 15:40 来源:嘉峪关日报 记者 赵明霞 毛富 通讯员 马玉福

谢永祥的美“梨”人生

  嘉峪关日报记者 赵明霞 毛富 通讯员 马玉福

  在文殊镇石桥村四组,一座红顶白墙的小别墅掩映在百亩梨园中,别有一番韵味。

  梨园的主人叫谢永祥,今年70岁。谢永祥是石桥村的种梨大户,他家种了23亩梨树,每年能收入10万余元。从1982年种植梨树到现在,谢永祥成为村里种梨“元老级人物”。“我们村里开始种梨树,都是在他的带动下,技术也是跟他学的。”村民张建道介绍。

  “这是1982年种下的树,现在都比碗口粗了,刚栽下时跟筷子粗细差不多。”谢永祥从地上捡起一根筷子粗细的树枝比划着。1980年,村里实施了包产到户,时任村长的张永军辞去了村长职务,外出发展寻找致富门路;1982年张永军从河北引进了早酥梨、苹果梨。张永军是谢永祥的妻弟,谢永祥便跟着他开始种植梨树,“那个时候嘉峪关水果少,在市场上捡的烂果子感觉吃着比肉都香,种植梨树有市场。”谢永祥说。当时,谢永祥一天能挣3元钱,但他毫不犹豫拿出了900元买了230多棵树苗,开始栽种梨树。

  俗话说,家有十亩园,手脚不得闲。谢永祥和老伴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培育着这些梨树,浇水、施肥、修枝、授粉,他们忙碌着、快乐着,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只要看到这些树,就立刻烟消云散了。

  “我们种的梨酥甜、水分大,咬一口,梨汁就顺着嘴角流下来了,要吸溜着吃。”提起自家种的梨,谢永祥眼里满是自豪。可这么好的梨也需要有畅通的销售渠道。

  最初,谢永祥骑着自行车或者赶着毛驴车走村串巷卖梨,他让大伙“先尝后买”,时间长了,他家的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市场需求变大,他将毛驴车换成了四轮拖拉机,并在佳禾市场有了固定摊位,再后来,他将四轮拖拉机换成了皮卡、上海大众、客货。销售渠道也从“上门送货”发展到“在家批发”,不少商贩直接找上门来批发梨。家里有三四辆车,村里有小别墅,城里有158平方米的房子,谢永祥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看着谢永祥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村里不少乡亲也有了“发梨财”的想法。在谢永祥的带动帮助下,目前石桥村4组30余户农民家家都种梨树。谢永祥培育有鸭梨、巴梨、早酥梨、皇冠梨、青早酥梨、红早酥梨、苹果梨等10余个品种,现在,乡亲们栽种的果树大部分是他培育的新树种。

  如今,谢永祥虽然上了年纪,但思想却一点也不落后。“现在,发展乡村旅游是趋势,我打算把梨园建设成景点,春天游客可以来赏花,秋天可以来采摘,一年四季都可以来烧烤、休闲。”谢永祥说。在谢永祥的梨园里,记者看到,木质亭子、座椅、吊篮、秋千、茅草小别墅隐约可见,精致的鸡笼、兔笼吸引着孩子们的眼光。在梨园左边的小广场上,几名木工师傅量的量、锯的锯,在加紧赶制木桌、木椅。梨园中隐约露出茅草覆顶的小房子和古色古香的小亭子。“做点配套设施,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有休息的地方。”谢永祥告诉记者。

  “这两年,我打算在园子东边建一座观光旅游台,再建一个网红桥,两项估计下来得花100多万元。”70岁的谢永祥有着新的打算。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远处的雪山、高铁和近处的麦苗、梨园融为一幅流动的山水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