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嘉峪关  >  嘉峪关新闻

文殊镇:“三力”齐发擘画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2021/06/29/ 16:08 来源:嘉峪关日报

  在文殊镇,“民族团结进步”是一条悠长的主线。近年来,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族干部群众结合镇情实际,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创新探索实践,紧抓产业发展,举办特色节会,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广场和民族小屋,夯实阵地建设,厚植发展优势,筑牢群众基础,走出了一条“民族、生态、和谐、发展”的民族团结之路。2017年,文殊镇两户少数民族家庭分别被甘肃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2020年,文殊镇被评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文殊镇团结村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植入各族群众心灵深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共筑乡村振兴之路,民族团结之花竞相开放。

  常学常新增动力,扎实服务办好实事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文殊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契机,紧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将党史学习教育、民族团结进步与产业发展、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紧密结合,坚持把红色主题教育、民族团结理念贯穿到全镇各项工作全过程,及时召开会议,全面安排部署,明确责任分工。充分结合固定党日活动,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理论宣讲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电子屏、横幅和发放宣传手册的形式,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将民族团结进步的最美心声、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最新政策,积极宣传,深入民心,营造各族群众勠力同心、团结互助的浓厚氛围。

  团结进步聚合力,共建共享富裕生活

  今年以来,文殊镇制订了详细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实施方案,重点推进产业项目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2万元,较“十二五”末净增7351元,年均增长9.6%,村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极大增强。

  “五一”期间,文殊镇举办了石桥村第二届梨花节,各民族群众踊跃参与,积极投身节会活动,节会也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机会。节会现场,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带动收入58.23万元。藏族同胞乔翠芳是文殊村六组居民,因为右腿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利用节会,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大众喜爱的口味,结合少数民族独特的烧制手法,制作出了花样多、颜值高、味道好的特色烧壳子,梨花节当天不到两小时就被抢购一空,她的烧壳子也荣获“地道殊味”前五名。土家族同胞王从自去年石桥村举办第一届梨花节以来,看到村里其他人开始走上了梨园特色产业之路,多年来在市区务工的她也心动不已,于是下定决心抓住节会经济的有利时机,将自家5亩梨园进行了升级改造,成功打造了属于自家的烧烤乐园。

  久久为功保定力,倾力打造最美乡村

  时下,走进文殊镇,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绿意和勤奋的文殊人民劳动的画面,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充满活力和奋进力。自开展人居环境卫生整治以来,文殊镇积极响应国家、省、市号召,全面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动用大型机械,组织志愿队伍,发动村民群众,改变思想观念,全力打造最美乡村。2020年累计组织劳力12000人次,动用机械1400辆次,共清理镇域内铁路、公路沿线垃圾90余公里、渠道60多公里,拆除残垣断壁、废弃建筑410处,种植各类林木77.4亩。600户户用厕所和农村污水处理改造全部完成,9座公共厕所全面投入使用,全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文殊镇镇村干部注重鼓励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村集体事业,形成了整治环境齐心上、发展产业一起干、邻里活动互相帮的良好发展局面。为身体残疾、行动不便的独居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开展帮扶和关爱活动,村组干部亲自送学上门,送上党史学习教育口袋书、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册,为其讲解民族团结相关的政策和法律知识。针对少数民族困难户,因人施策,制订特色帮扶方案,从就业、农产品销售等方面想办法,帮助其脱贫致富。

  每一个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过程便是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缩影。近年来,文殊镇广泛凝聚共识力量,各民族间团结友爱,邻里互帮互助,乡风文明和谐,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形成了乡风文明、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格局,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遍了全镇各个角落。

  (嘉峪关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供稿)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