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嘉峪关  >  嘉峪关新闻

【关下漫谈】用优良金融生态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2021/11/23/ 18:52 来源:嘉峪关日报 杨亮

  杨亮

  长期以来,金融机构都不怎么看好中小微企业,以至于金融资本的流量流向也尽量避开这些企业,尤其在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的融资贷款与这些企业基本无缘。究其原因,无非是中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弱、资本回报率低、未来预期不可控。相反,中小微企业的弱势地位反倒刺激金融资本持续向实力强、规模大、有后劲的大型企业涌流,使得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畸轻畸重,不利于高质量发展动能的集聚。

  从资本“趋利”本质来看,这是其内在表征,本无可厚非。因为金融资本要想持续壮大就需要在融资和投资上用力,融资是为资金需求方提供资金需求,以解“燃眉之急”,投资是为实现资本增值,让金融血脉更加充盈。然而,不管是融资还是投资,金融机构作用的发挥都是为资金供需双方搭建通道。如果金融结构的优化度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协调,那么其融资均衡度和配置资源的效率势必降低,资金保值增值的预期势必难以在稳定轨道上运行。

  表面上看,金融只要实现了“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的目的,金融的价值目标就算实现了。实则不然,因为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是其天职和宗旨。如果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就难以汇聚,金融增值的内生动力就会持续衰减,甚至异化为自弹自唱、自说自话。这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的核心要义之所在。

  质言之,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让利,既能让出市场主体鲜活的生命动能,更能让出金融做大做强的增值空间和增值后劲。如果没有市场主体“轻装前行”开拓出的发展空间,以及经由充足就业岗位塑就的经济活力,金融血脉贲张的势能势必遭受阻遏。由此来看,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母体”,金融要想做大做强只能在服务各类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实现,决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碟下菜”。

  当然,搞好金融、搞活金融,除了明晰金融的本质和规律之外,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创新投资和融资模式,让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更广、可得性更强、满意度更高,金融才能更好地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由于金融是以信用为立身之本的,向金融机构融资的企业必须以信用为依托,否则,金融的活力就很难彰显。这也是近年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破解的根源之所在。因此,推动金融机构把更多资金导向实体经济,必须创设一个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以甘肃为例,近年来,在吸引更多“资本候鸟”“创新种子”走进甘肃、深耕甘肃、兴业甘肃的同时,明确提出“用好金融政策、激发金融活力、盘活金融工具”,并要求各地各部门在“政金企”常态化对接工作中,从政治上看待金融,当好“红娘”、当好“保姆”。

  由于“嫌贫爱富”是金融流量流向的重要衡量标的,如果不对金融资本的流量流向进行高效监管和合理适度引导,金融资本实现体内自我循环、脱实向虚的倾向就会愈演愈烈,由此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就会与日俱增。所以说,好的金融政策要想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就要做到活学活用、应时应势。

  比如,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就要对信贷资源主动向实体经济倾斜的金融机构给予相应的财政性资金信贷支持,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创新优化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等信贷支持,促进重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把“银行的钱”用足。再比如,在提升金融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同时,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发展科技保险,参与融资担保、风险分担,把“保险的钱”用活。

  当然,作为激发资本市场体制机制活力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优良金融生态的打造一刻也离不开稳健融资担保体系的构建和金融创新服务制度化环境的生成。资本市场有风险,企业投资扩大再生产也有风险。那么,让实体经济的发展预期可控,既需要统筹用好各类政策工具,更需要激发金融的创新活力。唯此,充足丰盈的“社会资本”才会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具体而言,在优化融资担保体系方面,首先要加快形成一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让致力于市场开拓的实体经济有一个了无牵挂的融资担保主体做后盾,为高质量发展聚拢动能;其次,要主动为抵御市场化风险厚植充足充裕的融资工具,让重大产业项目的集聚发展不因缺失创投基金和产业资本的支撑而功亏一篑;最后,金融服务的高效化离不开供应链的创新,要全力搭建一批创新型大平台,让金融机构在推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上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让更多企业乘风远航,一刻也离不开优良金融生态的打造。因此,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工具,疏通金融政策传导机制已成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策略性要求。只有让资金全过程参与、政策全周期支持和服务全链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才会更稳、动能才会更足。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