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冰
千百年来,嘉峪关人民在辛勤劳动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小调。其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情趣以及流行于本地区的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如今,这些小调被人们一一收集,编纂成册,汇集成了甘肃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项目《嘉峪关民间小调》,并在更多人的努力下传承演唱、源远流长。
经典再现 老艺人深情演绎《小放牛》
当记者见到80岁的省级传承人赵帅珍老人时,他正用那略带沧桑却充满情感的嗓音,吟唱着《小放牛》。这首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民间小调,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质朴的情感,诉说着那段沧桑岁月。赵帅珍老人的演唱,不仅是对《小放牛》这一经典曲目的传承,更是对嘉峪关民间小调深厚文化底蕴的一种致敬。
重拾记忆 文化瑰宝在困境中重生
随着时代的变迁,嘉峪关民间小调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尽管民间小调曾是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方式,但随着现代文化娱乐活动的兴起,这些传统艺术形式逐渐被边缘化。幸运的是,在市文化馆的积极推动下,一场拯救民间小调的文化行动悄然展开。赵帅珍等老一辈传承人纷纷响应号召,积极参与到小调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中来。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嘉峪关民间小调》终于得以系统编纂成书,成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省级项目。
创新传承 创新改编引领潮流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赵帅珍老人的徒弟、嘉峪关民间小调的新一代传承人宋晓蓉并没有故步自封,而是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民间小调与现代艺术形式的结合之路。她不仅组织了学习班,传授传统小调的演唱技巧,还尝试将现代舞蹈元素融入其中,编排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表演节目。同时,她还对部分小调的歌词进行了改编,使其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情感。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让嘉峪关民间小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还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反响热烈 自乐班成为文化新风尚
在我市的三镇和各社区,自乐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新风尚。这些由民间小调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团体,不仅定期举行排练和演出活动,还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和文化交流。他们用板胡、二胡等传统乐器伴奏着小调旋律,用真挚的歌声和欢快的舞步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在一些文艺活动中,自乐班的演出总能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观看和参与,成为嘉峪关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展望未来 让民间小调走向世界
对于嘉峪关民间小调的未来发展,宋晓蓉等新一代传承人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们表示将继续深入挖掘和整理民间小调资源,加强与其他地区乃至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嘉峪关民间小调走向世界舞台。同时,他们还将积极探索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方式,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扩大民间小调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嘉峪关民间小调这一文化瑰宝定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免责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XXX(非每日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05月10日【如意甘肃·多彩非遗】从历史中走来的嘉峪关民间小调
- 2020年12月29日张掖甘州小调入列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 2020年08月31日剧目老演员老观众老 传承遭遇断代窘境 救救敦煌文化余脉小调戏
- 2019年12月06日【览胜】甘州小调的乡情乡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