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嘉峪关  >  社会民生

万家冷暖系心头——嘉峪关市持续推动民生福祉增色添新

 2024/12/24/ 15:43 来源:嘉峪关日报 记者 杨亮

万家冷暖系心头

——我市持续推动民生福祉增色添新

  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亮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国之大者”“城之大者”,说到底还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是人民群众对日子越过越好的新期待、新期盼。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民生为大、民生为要”,要求我们“加强社会建设和治理,筑牢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基础”,“紧扣居民实际需要特别是‘一老一小’等重点,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把基层治理和社会治安做得更扎实”。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嘉峪关市始终秉持“民之所望,改革所向”理念,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民生建设,抓实办成一批百姓可感可及的暖心实事,真正让改革红利惠及更广领域、更多群众。

  岁月流转,初心不变。

  办好老百姓的事情,从来都不需要大张旗鼓的豪言壮语,需要的却是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间的点滴躬身、默默耕耘。

  让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更具成色、更暖更足,我们必须集中全部精力、花费最大心思办好大家的普遍需求,让大家可感可及。

  当然,办好群众的关切事,也绝非要“胡子眉毛一把抓”,必须有所侧重,善于抓主抓重。

  这些年,嘉峪关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就业增收、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住房社保、保供稳价等社会关注度高、群众期望值大、影响力广的工作,不断铺就人民群众温暖的底色。

  大处落墨,小处着笔。就业,无疑是一个需要常惦常念的大工程。

  这些年,嘉峪关在做好新增人员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众再就业等工作的同时,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更多人才来嘉峪关就业创业作为工作重点,全力夯实增收的基础、激活增收的动能。

  如果说就业是厚植家庭幸福的大民生、大工程,那么,让子女上好学就是提振群众幸福指数的着力点、关切面。

  这些年,得益于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多年来的持续投入,嘉峪关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办学水平走在了全省前列。但是面对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均衡供给、高中教育品牌培育、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高效匹配的新期待,嘉峪关紧紧扭住教育理念要“新”、办学条件要“好”、教育质量要“高”、育人环境要“优”的目标,全力推动人民满意教育提质升级。

  行动最具感召力,成绩最有说服力。2024年,嘉峪关全力推进实施南市区中学、明珠学校分校、第四幼儿园教学楼改扩建等教育基础设施扩容提质项目;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获得国家整市评估认定;高考本科录取率连续10年保持全省第一……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这些年,嘉峪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拿就医来说,目前,嘉峪关医疗硬件水平处在全省前列,每万人三甲医院数、每千人床位数也均居全国前列,但是面对人民群众对更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需求,嘉峪关仍不遗余力地在“内育”和“外引”上下功夫、谋实策。

  对内,多渠道提升医生诊疗水平;对外,引进优秀人才,做好柔性引才,助力全市整体医疗水平快速提升。

  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敢啃制约改善民生保障的“硬骨头”,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这些年,嘉峪关以特殊群体保障为切入点,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从实际成效来看,这些年,嘉峪关已经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医保、低保、救助保障,城乡低保标准、城乡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也位居全省前列,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为此,嘉峪关一方面更好地统筹需求与供给,持续完善特殊困难群众帮扶机制,全面提升养老托育等服务水平,切实做到党委政府“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另一方面,持续深化民生诉求办理,特别关心关注困难群体生活,确保诉求第一时间有人听、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办,真正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从就业到增收,从入学到就医,从住房到托幼养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重点解决什么、推进什么,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嘉峪关就一定能让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