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嘉峪关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春燕 通讯员 杨亮)近年来,嘉峪关市紧扣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目标,全力推动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通过多维度筑牢文物安全屏障,为打造全国长城保护典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文化动力。
坚持保护优先。嘉峪关市始终秉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最小干预”的原则,在保护中推动发展,在发展中落实保护。通过搭建政策、理论、文化、人才、项目等多领域资源库,稳步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着力构建具有嘉峪关特色的长城文化标识体系,为长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筑牢根基。
强化规划引领。嘉峪关市加快推进《嘉峪关明长城文物保护规划(2023—2040)》的修编工作,将长城保护规划作为首要任务,确保长城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有序开展。以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为指导,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嘉峪关长城保护法规,夯实长城保护的法治基础。同时,进一步健全多方协同参与机制,压实工作责任。积极组织学习、宣传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及实施条例,面向干部群众开展普法宣传,引导社会各界自觉履行文物保护义务。
提升维护效能。嘉峪关市着力打造专业的土遗址保护队伍。计划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培育一支在甘肃乃至西北五省区土质长城保护研究领域的领军队伍。同时,完善科学高效的巡逻机制,搭建监测平台,设立长城土遗址保护综合实验室,建立项目库。依托敦煌研究院和天津大学在嘉峪关设立的长城工作站,开展长城预防性保护和研究性保护工作,实现对嘉峪关长城遗产的全域、全时、全覆盖保护。
借助科技赋能。针对嘉峪关市文物资源体量大、分布广、环境复杂、病害严重等特点,该市利用无人机、AI人工智能、三维建模、结构监测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为文物保护赋能。通过实时监控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的变化,实现对长城本体的精准、高效保护,显著提升长城保护的整体水平。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