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嘉峪关  >  嘉峪关

从三份档案 看嘉峪关两翼长城的修缮

 2021/04/28/ 15:54 来源:嘉峪关日报 胡 杨

  2014年,王其亨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文献整理及数据库建设》启动,在档案搜寻的过程中,天津大学张龙博士、吴葱教授、刘若芳教授发现三件尚未利用的嘉峪关修缮档案。其中两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第一件是乾隆五十四年六月十九日《奏为查勘嘉峪关边墙情形奏闻请旨事》(图1),另附奏片两张,一是改建嘉峪关关门图(图2),二是嘉峪关边墙图(图3)。第二件是《奏为估修嘉峪关城台楼座工程银数事》(图4)。另外一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初二日《奏为查验嘉峪关工程情形》(图5)。这三份档案较为详细地再现了乾隆五十七年嘉峪关修缮事宜,是我们现存资料中未涉猎的内容,现为嘉峪关营建史补充和完善的具体内容。 

  ● 胡 杨

  一、档案中关于嘉峪关的修缮始末

奏为查看嘉峪关边墙情形折

改建嘉峪关关门图

嘉峪边墙图

  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闰五月十八日,工部侍郎德成会同陕甘总督勒保对嘉峪边墙、壕沟进行了初步勘察。查得关之正墙一道,南至讨赖河尽边墩止,高一丈五尺,长二千七十二丈;北至近山墩止,高一丈二尺,长二千五百五十四丈五尺;又自西闇门墩起,折而往东边墙一道,至下古城之古闇门止,高一丈二尺,长二万二千二百七十九丈二尺,均顶厚五尺,底厚一丈,排墙高三尺。

  自古闇门东,分为两壕,南为鹾壕,至盐池止,长一万二千七百八十七丈五尺;北为山壕,至黑河平山墩止,长一万七千七百四十五丈,均宽二丈五尺,询之土人,约深一丈五尺。

  古闇门位于今酒泉市肃州区三墩镇临水办事处(原临水乡)暗门村四组(刘家庄),临水河东岸修筑有闇门墩。从该墩台起,壕堑在酒泉市肃州区三墩镇临水办事处(原临水乡)暗门村四组(刘家庄)分为两道,一道向东北经鸳鸯池村一组(秦家庄)、肖家牛庄子草滩等地至黑河北岸,此为长城主线。另一路向东经灰泉子草滩、碱泉子草滩、黄泥堡裕固族乡下黄泥堡村界牌墩、高台县罗城乡双丰村、罗城乡常丰村等地界至黑河。

  嘉峪关周边,他们看到的情形是地势浮松,难以筑墙,以挑挖深壕,以为拦阻过此。东西边墙一道坍塌,仅存十分之一二,山鹾两壕存有形迹者甚少,大半为积沙所壅,竟成平陆,行人车马在上可通。该处情形,一片浮沙,旧式墙垣概系取用客土筑成者,今坍废过多,若全行修补,即用此处沙土,每丈需银七两一钱七分二厘,共计银十五万九千七百八十余两。若再远运好土,所费更属不赀,且沙性浮松,断难经久,日下情形即将来明验。至于山鹾两壕,紧接边墙,俱系一片戈壁,现已尽为浮沙填塞。使众一律挑挖,按例核算,每丈需银七两五钱,共计银二十二万八千九百九十余两。加以登高远运,费用更为繁多。特恐旋挑旋壅,亦属徒劳无益。

  郎德成和勒保认为,嘉峪关已非边境,防卫功能丧失,再修边墙、壕沟已属多余。又有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报修山海关长城,因其失去防卫功能而且费用过高被否决的先例,勒保、德成二人不建议大规模修缮边墙壕沟。但考虑到嘉峪关乃西北门户,为外藩朝贺来往通衢,非规模宏整,不足以壮观瞻,进而将修缮重点转向了城关关楼及紧邻城关的关墙。

  七月初二日,乾隆皇帝批复“知道了!钦此”,原则同意二人得出的修缮原则与思路,并发布上谕。

  由此可见,嘉峪关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最后一次最大规模的修缮中,放弃了对嘉峪关两翼长城的修筑,这是一个历史的缺憾。

  有学者认为,明代嘉峪关统辖区域有一个庞大的系统,可以称之为嘉峪关防线。它是明代甘肃防御体系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嘉峪关关城只是防线的核心和指挥中枢,连接嘉峪关南、北长城,东长城,与延伸的烽燧和营堡等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地方志记载:“嘉峪关长城起于卯来泉之南,讫于野麻湾之东北。”嘉峪关防线西南起祁连山北麓红泉墩,南至肃南县境内卯来泉堡,西至玉门市境内骟马城以东,北至花城湖以北金塔县境内,东至肃州银达两山口堡以西,东南至肃州金佛寺堡,整个防线宽阔纵深百里多。防线上的人工长城倚凭嘉峪关境内及其周边峡谷、崇山、湖沼等天险,与地理地势紧密结合,浑然一体,构成庞大军事防线——河西锁钥。关城是防线的指挥中枢。嘉峪关防线从南、西、北三个方向卫护肃州,卫护明朝国土西端。

  十五、十六世纪,嘉峪关“三面临戎,势甚孤悬”,围绕嘉峪关对峙、攻守的战争时有发生。每次战争后,明军都在防线上极易突破的地方增筑长城,安置警戒,弥补薄弱,加强防守。经过200多年加固扩建,最终形成长城依地理梯次分布、层层设防、有广阔纵深的嘉峪关长城防线。

  因为依凭天险、位置冲要、建设周期长、工程体量庞大、长城形态丰富、纵深广阔、久历战争等原因,嘉峪关防线作为成建制的长城单元,成系统的防御区间,有学者认为,这是世界上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国家防线之一。

  嘉峪关防线跨嘉峪关、肃州、金塔、玉门、肃南。明代人利用峡谷、险山、湖沼等天然屏障,嵌筑以边墙、壕沟、墩台、营堡等人工长城,构成“中外巨防”。“所”级建制辖域无出其右,是万里长城沿线辖域最大边关防线之一。 

  二、长城修缮全面展开

奏为估修嘉峪关城台楼座工程银数事

奏为查验嘉峪关工程情形

  如此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恢复它的容颜,应该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尤其是嘉峪关两翼长城的修缮,更不应该忽视。那么,嘉峪关两翼长城是什么时候修旧如初、重整雄风的呢?

  我们知道,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我国长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景色最壮观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也是嘉峪关历史文化最璀璨、最耀眼的核心部分。嘉峪关关城自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建成以来,六百多年的沧桑,在它的躯体上留下了累累创痕,虽然关城的主体和大部分建筑基本完好,但人为和自然的破坏仍十分严重,两翼长城因风吹日晒,洪水冲刷,墙体破损。天下雄关,历史文化的光彩渐渐暗淡。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嘉峪关长城的修缮,一直为党和政府所关注。

  时任嘉峪关市委书记李天昌在回忆录中写道:1983年,他从敦煌调任中共嘉峪关市委书记,上任伊始,就多次研究修缮嘉峪关城楼、维修两翼长城等问题,但限于资金和其他原因,长城维修工程一直没有落实下来。1985年6月25日,省委书记李子奇一行来嘉峪关视察工作,听取了市委关于维修嘉峪关长城的汇报,并前往关城进行了实地考察。他看到关城破损的状况和游客在城墙上留下的“远听天下雄关,近看破烂城圈,看了非常扫兴,还得自己花钱”的打油诗后,当即表示同意市上关于维修嘉峪关长城的计划,并指示嘉峪关市委、市政府“为了长久完整地保存关城,要对关城和两翼长城进行全面维修,要恢复被毁的嘉峪关城楼和关城内的建筑,要对所有木架城楼进行彩绘。”6月30日,市委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就修复嘉峪关长城的问题提出了初步方案。7月4日,市委在嘉峪关城楼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议,边看边议,决定先安排26个修复项目,从即日起开工,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全部完成。从这一天起,大规模修复嘉峪关长城的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

  嘉峪关长城的维修由当时的嘉峪关市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委员会(即长城维修指挥部)负责实施,遵照《文物保护法》“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以及文化部文物局有关规定、指示精神,结合嘉峪关实际,又分为维修、恢复、整治三大类。具体的工作中,自定项目先上,报批项目批准一个上一个,这主要是为了争取时间。每个项目都经过了设计、资金、材料、队伍、技术、报批等手续。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准备,先后有十多个项目陆续开工。同时,经国家文物局推荐,邀请罗哲文为技术总顾问,杨烈、朱希元为古建技术顾问,西安古建园林规划设计处主任、高级工程师郑灿扬为关城维修现场技术总指挥,省文化厅王勤台、吴礽骧、赵之祥为督导,市财政局局长、总会计师刘永寿为财务顾问。

  时任嘉峪关市市长孙一峰也在回忆录中介绍,当时的长城维修项目共有八大工程,可谓工程浩荡、资金甚巨。那时候,他作为主管文化工作的主要领导,嘉峪关长城的维修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他的肩上,他知道,这是历史赋予他的光荣和责任,来不得丝毫马虎和怠慢。在他的亲自主持下,嘉峪关长城的维修工程轰轰烈烈地展开。每一个工程,从立项、审批、设计,他都严格把关,文化人出身的他,最知道这个项目的重要性,因此,事必躬亲之外,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召开专家论证会,使嘉峪关长城的维修百分之百地锦上添花,而不是百分之一地画蛇添足,事实证明,这一点,已经做到了。 

  三、嘉峪关两翼长城的修缮

嘉峪关城墙

  当时,所有的工程项目中,除了嘉峪关关城墙体加固维修,两翼长城的修缮是重中之重。

  两翼长城又称明墙暗壁,即肃州西长城,北抵黑山,南悬大河,全长三十华里,同关城构成坚固完整的防御体系,在历代兵战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为世人称颂。两翼长城始筑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十九年完工,由肃州兵备道副使李端澄监筑。

  两翼长城实际总长度为15259米,高6米,宇墙0.5米,垛墙1.2米,上宽1.5米,底宽5米。每二里筑一墩台,12米见方。墙身为黄土夯筑、黄土夹沙夯筑、片石夹土夯筑不等。现存遗迹比较连贯,残高2.6-4米不等,断缺3375米,风蚀严重,墙基风蚀高0.5-1米,深0.5-0.7米。两翼长城修补,使整个嘉峪关长城如虎添翼。

  在嘉峪关城墙的修缮中, 虽然条件简陋,但嘉峪关文物人克服重重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修缮后的城墙保持了“修旧如旧”的原貌,令人赞叹。

  土质选择与处理:经化验,拟用关北黑山峡粘性土(70%)和羊肠子沟亚粘性土(30%)拌和,再以7∶3的比例将土与河沙合成夯筑用土。对土过筛、去石、除杂处理后,洒15%的水拌匀,一层湿土加一层干土闷三个月,去性、熟化,增强密合度。夯筑前,适量洒水、翻拌,闷7-10天,进一步熟化,方能达到不裂纹。

  墙基处理:据计算,每米城墙基础的荷载为17.1吨。为防止基础下沉,设计高1米、宽1米的200#砼带型隐蔽基础,而且形成外高内低的坡度,高低差在15-20度左右,可以将整个墙身托住。调整土质配比,增加粘土量,保证密度和粘合力,减小下沉率。砼基础之上刷一道冷底子油或谷草灰加木炭末,厚度0.3厘米,形成防水层,以防潮湿。防水层以上,砌37厘米机制砖五层,做隐蔽处理。

  墙面处理:清除墙面松土、修补旧墙裂缝。方法是先用草泥填充裂缝,后将碎砖块加力打进,防止干后再裂缝。将墙面铲成不规则台阶式,下浅上深,逐渐增加台阶,厚度一般为30×15厘米或30×30厘米。用热水喷洒,湿土深度5-10毫米,边夯打边洒水,以利于新旧墙体粘结。夯筑墙体以25米左右为一段,6根椽,7根架杆。椽长2.5米,直径14厘米。为保持墙体稳定,每段分6架,每架20根椽。边筑边从下部抽、上部架,流水作业,保持抽椽不掉土,打墙不震动。椽面挂水平线,层层校正,±差在25米内不超过5厘米。椽与椽的缝隙不得超过3毫米。打墙前测定四角的水平线,±差不得超过10毫米。这样才能增加墙体密度并使墙面平整。夯打时,每层上土16厘米,夯实为12厘米。用木榔头打砸两边沿,平底杵夯两遍,尖头杵打梅花础一遍。每夯筑3米停歇5-10天,使墙土沉实后再夯筑。夯墙要做到基础实,土质细,干湿匀,椽要直,夹杆端,椽质硬,线吊准,夯筑实。

  垛墙处理:墙垛高1.7米,其中墙高95厘米,垛高75厘米,宽1米,厚35厘米,垛口间距42厘米,设有瞭望孔。采用长33厘米,宽14.5厘米,厚6.6厘米青砖垒砌。用水泥沙浆砌体,白灰浆勾缝,砖缝保持平直。

  宇墙处理:宇墙按原来高度,用长城砖横砌九层,墙顶磨为圆弧形。用水泥沙浆砌体,白灰沙浆勾缝,砌面保持水平,砌体要直。

  甬道处理:平整甬道。甬道平整后,外高(3厘米)内平,略成斜坡,以便自然排水。铺5厘米厚的200#稀释混凝土,上涂0.3厘米胶质防水油膏。道面铺长城砖,白灰沙浆勾缝。每10米对准排水槽修一排水孔,排水孔式样同罗城排水孔。

  施工监督:长城帮夯尚无先例,而且新旧土层粘结在一起比较难。为确保施工质量,一是请省文化厅文物处派员现场指导夯筑工作,并负责质量检查监督。二是强化验收规划,坚持夯筑一层验收一层,合格签字后再夯筑。验收时,将10厘米见方的铁块提高1米下夯墙体,坑深浅于5毫米,密度达到95%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须重夯。三是长城维修指挥部设现场施工管理小组,全权负责工程质量监督,并做好施工日志。四是墙体夯筑工程全部完成后,由指挥部请技术顾问、财务顾问、法律顾问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验收。

  两翼长城的修缮,使整个嘉峪关长城显得更加雄伟壮丽。弥补了历史的缺憾,把万里长城西端起点的嘉峪关带入了新的时代。 

天下雄关——嘉峪关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