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嘉峪关  >  嘉峪关新闻

长城精神论(上)

 2022/01/28/ 16:55 来源:嘉峪关日报

  对于中国人来说,长城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义勇军进行曲》的长期传唱,使长城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升华为民族精神和意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长城,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什么比它更能代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中,没有什么比它更能象征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的中华民族精神。

  长城精神可以从三个方面解读,一是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一是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是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挖掘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弘扬长城精神,就是要不断地汲取长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伟大力量,使之发扬光大。而剖析长城精神,必须回答三个问题:什么是长城?为什么要修筑长城?长城的意义何在?

  一、什么是长城

  小学语文课本上说:《长城与运河》(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首《长相思》(选自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随康熙帝东巡,途中驻扎于山海关而写。他笔下的山海关是一派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羁旅意境,柔情之中流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报国之志。

  长城,历代遗迹总长21196.18千米,广泛分布于15个省区市,现存长城墙、壕遗址总长2.1万千米,城楼、敌台、马面、烽火台等单体建筑近30000座,关、堡等2200余座,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

  从秦长城到明长城,从有形长城到无形长城,从血肉长城到钢铁长城,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历经岁月锤炼,跨越时空阻隔,新时代里,长城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历朝历代修筑的长城,横陈于辽阔的大地,已是纵横交错,大有浩浩荡荡横空出世的气魄。很长一段时间里,长城的雄伟壮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如果我们真正走过所有的长城,那种情形和我们心目中的印象却是千差万别。亚瑟·沃尔德隆在《长城:从历史到神话》中宣称,它不过是一些破碎、凌乱、彼此断开、错位、平行并列、在时间上叠加的军事建筑物的总称而已。

  什么是长城?是那样一些连续绵亘的长墙、独立的烽火台、用矩形墙体包围起来的城堡和关隘,不同形态的土壤与硅酸盐混合物,各自独立,并且拥有自己的名称,如关、塞、方城、城堑、边墙、界壕、塞垣等等。这些名词不是关于一个事物的多重命名,而是不同事物的天然分界。尽管如此,这些建筑碎片还是被一条“地理想象线”戏剧性地衔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叫作“长城”的事物,犹如丝线穿起了散珠。

  历史学家坚持认为:烽火台或者关隘之间本来是有墙体连接的,只是因为历史久远,墙体发生了坍塌和流失,而他们正是根据各个烽燧之间的距离计算出了长城的长度。一种极端的算法宣称,各朝长城的总长度竟然多达5万公里,但依据沃尔德隆的考证,大多数烽火台都是独立建筑物,它们之间从未出现过彼此连接的墙体,这正是全部分歧的关键所在。对现存的许多烽火台的考察可以证实这一点,它们是永恒孤寂的建筑物,需要被守望和被查看,却无须冗长的墙体拱卫。

  《明实录世宗》记载,时任宣府、大同和山西辖区的总督翁万达,在1547年给嘉靖皇帝的奏折中说,作为防线的长城由三个段落拼凑而成,其总长不超过1000公里,只是历史学家估算的2%,但正是这五百多年前的建筑,构建了大墙的基本意象,它在广袤的大地山峦上绵延不绝,犹如龙的化身,产生了无限的震撼力。

  伏尔泰在《哲学词典》中赞美说,埃及金字塔跟长城相比,“只不过是稚气十足、毫无用处的石堆而已。”英国马戛尔尼爵士则推断说,“在(长城)修筑的遥远年代,中国是一个非常智慧善良的民族,或者至少具有这样为子孙后代考虑的远见卓识。”只有马克思把长城比喻为落后自闭的中国社会体系,一种“通向原始反动保守中心的门户”。他甚至嘲笑说,欧洲的革命者在逃亡到亚洲时,可能会在长城上读到下列铭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这真是对长城的尖锐讽刺:它的初始语义,从防止、关闭、镇压、到暴政,都是这四种普世价值的死敌。闻一多写于1925年的长诗《长城下之哀歌》,称其为“旧中华的墓碑”,而自己则是“墓碑中的一个孤魂”,明确指出长城就是民族象征,同时也是民族衰亡的重大标记。诗人还宣称自己和长城都是“赘疣”,因而应当把长城一头撞到。尽管孙中山和毛泽东都曾对长城给予过高度评价,但长城造像的真正复兴,还是抗日战争时期,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使长城再度赋予了抵抗者的崇高寓意,它不再是自我隔绝和封闭的象征。

  看来,长城不朽的神话,它真实的面目,是多么寻常啊,就像自家的院墙。但如果远远看它,众多人家的院墙,组成了一个连绵不绝的延续体,环绕于华夏神州,那样的形态,又是多么的伟大啊!

  万里长城是我国人民创造的一项极其伟大的建筑工程,是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它以其浩大的工程和悠久的历史而著称于世。今天在我们祖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还保存着一条基本连贯的长城,它从鸭绿江畔起,翻越燕山,沿太行山、贺兰山、祁连,穿沙漠,越戈壁,遥遥向西一直到大西北的嘉峪友关。这条东西横亘,气势雄伟的长城,仅是我国10多条长城中的一部分,为明代所修。明长城的长度和建筑工程量仅占我国全部长城的十分之一左右。如果我们把历代修筑的长城全部标注在一幅地图上,你就会发现,在我们祖国锦绣河山之上,长城纵横交错,遍布大部分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河北等16个省市自治区境内长城总长度,就已超过5万公里以上。

  战国时期,由于长期兼并战争的结果,沿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七个大国各霸一方,不相统属,各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辖境边地筑起一条很长的城墙防线,这就是长城。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长城似乎是最有效的防御手段了,甚至像中山国那样的小诸侯国也不遗余力大筑长城。

  战国中后期,与秦、赵、燕三国北境相毗邻的游牧民族匈奴、东胡,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奴隶主贵族经常率兵到秦、赵、燕三国的北部地区掳掠牲畜、财物和人口,所以这时期秦、赵、燕三国分别在其北方修筑了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其它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但秦所统一的仅是中原地区和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当时北方匈奴族聚居的广大地区未归属于秦王朝,匈奴贵族对秦国北境的威胁有增无减。为防御匈奴的侵扰,秦始皇下令大规模修筑长城,但秦始皇时期所筑长城,基本是在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增修扩建并将其连成一线的。自秦始皇长城之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继秦之后,又一次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是汉朝。秦末汉初,匈奴趁中原纷乱之际,再度强盛起来,汉武帝时期多次派重兵北击匈奴,然后陆续修筑了一条东起辽东,西至新疆的万里长城。汉长城是长城史上最长的一条长城,长逾两万余华里。

  继汉之后修筑长城的,就是南北朝时期了。在这一时期,相继统治中国北部的北魏、东魏、北齐和北周几个鲜卑贵族统治的政权,因为受到北方突厥、柔然等游牧民族的威胁,也不断地修筑长城防御线。特别是北魏和北齐时期,修筑长城的规模都是相当大的。

  到了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王朝统一了中原。隋王朝虽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但仍未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突厥、契丹、吐谷浑的扰掠,只好多次修筑长城。

  隋王朝之后,唐朝时匈奴等游牧民族已归中央政权所统辖,故未大规模修长城。而到宋朝时,北方广大地区长城一线已为辽王朝所据,所以仅在一些地方修过烽火台、屯兵堡等。史载辽王朝曾在黑龙江下游修过长城,但规模很小。继隋王朝之后,较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是金王朝,金朝修建长城主要是为防御在这时期强大起来的蒙古族。

  蒙古族兴起之后,相继灭掉金和南宋,建立了统一的元王朝。元王朝建立之后,因长城南北已完全统一,所以根本没有修建长城之必要了。这之后的再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就是明灭元,从物理形态而言,长城不是一堵墙,不是一字展开的线性城墙,而是一个复杂庞大的防御体系——它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军事重镇、关城、隘口等有机地联结起来,并于沿线设立障、堡、敌台、烽燧、兵营等,构成了互为支援、点线衔接、整体关联的军事防御网络。

  对长城实体的关注,不应是今天我们对长城惟一的解读。关于长城的命题,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中国长城研究会一项调查显示,目前长城的基本情况是:三分之一基本完好,三分之一残破不全,三分之一不复存在。甘肃的情形也大致如此。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割据混战,所以彼此之间几乎都修筑了长城,以防御邻国的攻击。秦、燕、赵三国由于常受游牧民族的侵扰,所以在北部边疆修建了长城。主要防御对象:邻国、匈奴、东胡。

  秦朝结束了战国长期割据的局面,但经常受到北方匈奴和东胡的侵扰,于是秦朝开始修筑了长城,把燕、赵、秦三国原来的长城修复,连接后,又往西延伸扩建。主要防御对象:匈奴、东胡。汉朝始终面临着来自北方匈奴的军事威胁,所以汉朝除了修缮、扩展秦长城外,还在西域修筑了数千里长的长城与烽燧亭障。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主要防御对象:匈奴。金朝时,活跃于北方的蒙古族逐渐强大起来,为此,金朝开始在与蒙古族接壤地带修筑城堡,开挖界壕,以抵御蒙古的侵扰。金长城在史籍中多数时被称为“界壕”。主要防御对象:蒙古。明灭元后,元朝蒙古贵族北逃,和明朝形成北南对峙的局面。明朝自建国直至灭亡都在修建长城,是历史上修筑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工程最坚固、设备最完善的长城。

  和任何事物一样,长城也有一个发生、发展、衰落的过程。长城的初级阶段,其建筑和各种设施,都比较粗糙简单。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长城,多属于初级阶段的长城。秦、汉以来至金,这段时间较长,根据实践经验,长城的建筑和设施,都有了明显的改进。明代长城,特别是戚继光驻定蓟镇时期,长城的构筑坚固程度和设施的完备程度都达到了长城发展的顶峰。由上所述,为了进一步完善这个表述,可以增加一些文字如下:“长城是在冷兵器和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为了实施统治区域整体的安全防卫需要,针对相对固定的作战对象,按照统一的战略,预先以人工筑城方式,利用有利和险要地形,加强与改造既定的战场,而形成的一种长墙与险关要堡相连,绵亘数百里、数千里甚至上万里,点阵结合、纵深梯次配备的巨型坚固的永备设防体系。”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

  有人把长城比作一条巨大的拉链:当它打开时,就会把两边的人分割开;当它拉上时,就会把两边的人连接在一起。

  长城始终是矛盾的混合体。它是战争的产物,但其最初的愿望是为了制止战争,最终实现了真正的和平,它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设立了边界,但双方物质交换的需要使不少关口、城堡成了繁荣的马市、互市,完成民族间的交流交往,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融合统一;它似乎是历史上保守民族为自己的文明而画地为牢,但却成为开放包容的精神源泉……

  有了墙,就有了破墙而入的欲望。从长城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始终没有成为阻隔、分裂的工具,而是实现了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包容和连接。长城不是一堵墙,而是一条纽带和线索。他连接着农耕和游牧,连接着战争与和平,连接着保守和开放,连接着历史和现在,连接着神圣和平凡,连接着蓝天和黄土,连接着贫困和富足……

  历史地看,长城是中华民族交流、交往、融合的平台,长城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