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嘉峪关  >  社会民生

【关下漫谈】燃放鞭炮应有度

 2022/01/28/ 16:56 来源:嘉峪关日报 兰平

  ■ 兰平/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随着虎年春节的临近,鞭炮声又渐渐多起来,尤其是腊月廿三的小年晚上,鞭炮声此起彼伏,从傍晚时分一直持续到8点多,甚至炸得楼下车辆的警报器“呜呜”乱叫个不停,令人心烦意乱。这还远没有到放鞭炮的高峰期,在笔者的印象中,从大年三十到初一早晨,鞭炮声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以致大多数人在除夕之夜没能睡个安稳觉。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古代农耕文化的习俗。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故称爆竹。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一种猛兽“年”。据说“年”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用爆竹把“年”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然而,时至今日,鞭炮却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期许,婚丧嫁娶、开业庆典、乔迁新居、道贺驱邪、辞旧迎新,尤其是传统节日,更是离不开鞭炮声。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鞭炮的燃放时间越来越长,威力也越来越大,甚至成为一些人炫富摆阔的恶俗,燃放鞭炮与现代文明社会越来越格格不入。

  不可否认,燃放鞭炮会给节日增添喜庆,但燃放鞭炮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喜庆,还有空气污染、噪音污染、财产损失,产生大量的垃圾,有人甚至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宁夏新闻网报道,仅2021年春节期间,宁夏眼科医院一共收治了7名被鞭炮炸伤眼睛的患者,其中3名患者眼球受损十分严重,失去了恢复视力的可能。数据显示,我国春节期间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火灾的数量,占同期火灾总数量的40%以上。

  震耳欲聋、彻夜不断的鞭炮声也不再代表年味。不分场合地点、随时随地、不加以节制的燃放鞭炮不仅给人们的生活生产造成极大的困扰,而且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伤害。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新志教授称,烟花爆竹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药,含有硫磺、木炭粉、硝酸钾等,有的还含有氯酸钾,为增加色彩,有时还需要加入镁粉、铁粉、铝粉和无机盐等。这些成分在烟花爆竹的燃放过程中会释放钾、镁、氯等离子,造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迅速增长,对市民的呼吸道等百害无一益。

  由此可见,这种弊端多多的风俗习惯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与当前倡导的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背道而驰,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城市管理者的重视,许多城市加入到了禁限行列。据媒体报道,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各大城市因燃放烟花爆竹而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的事件逐年上升。1988年,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即提出,要加强烟花爆竹的生产和燃放安全。自1989年起,一些地方以法规形式颁布烟花爆竹管理办法,对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予以控制,截至2017年,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444个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764个城市限制燃放烟花爆竹,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此,我市生态环境部门在2021年春节前曾发布禁限燃放烟花爆竹倡议书,倡导市民春节期间少燃放或不燃放烟花爆竹,可选择电子爆竹、喜庆音乐、鲜花等庆祝方式,最大限度降低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各单位各部门主动担负禁限燃放烟花爆竹的宣传、引导和劝导职责,充分发挥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资源优势,宣传不燃放烟花爆竹的益处,积极营造不燃放烟花爆竹的良好社会氛围。

  当然,一味地禁限燃放烟花爆竹肯定不现实,笔者以为,相关部门应该在尊重民俗的基础上引导人们移风易俗,适时适地循序渐进地加以限放;此外,还要对鞭炮的生产、流通、销售加以严格管理,对威力巨大、数千响以上的鞭炮都禁止生产和销售,对个人购买的数量要严格限制,从而使鞭炮的燃放回归本意,使民俗回归本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